广东公益“佛是觉是悟——本会名誉会长、南华禅寺传正大和尚访谈录”
2011-01-08 15:37 来源:广东公益杂志第五期

编者按:近日,广东公益杂志采访南华禅寺住持传正大和尚,分别从和谐社会、中国教育、心灵安顿以及慈善公益等几个方面予以访谈,并刊发于第五期,为弘扬大和尚的“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佛教宗旨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为促进南华禅寺、广东省乃至全国、全人类的公益事业,本网站将图文转载如下。

南华禅寺住持传正大和尚

助学布施现场

扶贫布施现场

传正大和尚,南华禅寺住持,广东省人大代表,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省公益事业促进会名誉会长。大和尚本着“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佛教宗旨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号召南华禅寺众弟子及社会各界“发菩萨心,行菩萨道”,殚精竭力为贫困人民排忧解难,为贫困乡村发展奉献爱心和力量。

8月27日下午,释传正大和尚利用出席省佛协会议之机,莅临本会指导工作,笔者就以下问题向释大和尚请教并辑录如下,与大家分享。

谈和谐社会

广东公益: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社会和谐,佛教是否最蕴含和谐的道理?

释传正:和谐社会的源泉之一,就是知恩报恩,孝养父母,仁义待人,和睦相处。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谈到的“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也是一样的应该具有包容心和犹如大海的心量。社会和谐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而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关键及根源,在于人自身的和谐。如何达到自身的和谐呢?应该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

佛教就是讲心。《坛经》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有的事都因心而起。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一颗心?由三方面因素决定:本人带来,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当今有些人终日烦恼,痛苦,甚至堕落,就是因贪婪和虚妄导致欲壑难填。人们只有“净化心灵,知足常乐”,放下世间的种种欲念,“常行十善”,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念”才能显露自身的清净真心,觉悟人生真谛。唯有自身修行达到和谐无碍的完美境界,人才能做到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此可见,人的自心清净对于社会的和谐共处,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谈中国教育

广东公益:如何教育后代,请开示。

释传正:我曾与省高教厅的负责人谈论中国教育的问题,我认为,教育应当在各专业之外,多注入一些传统文化。如何教学生做人?这个根本问题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当今学生学的是专业课,教育界追求的却是高分。中国的博士生去冲厕所、研究生去卖猪肉是最令人痛心的国际笑话。媒体网络的暴力宣传、色情画面毒害了青少年的灵魂。人们只看到钱!青年一代精神空虚、人性淡薄,仅靠政法部门和教育部门是不够的。要解决问题必须靠家庭、各单位、各团体,乃至全社会的力量!而要实现社会的和谐,首先是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佛教教义中宣扬“报四重恩”,即“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恩、报三宝恩”。把报父母恩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来阐述。因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古大德有云:‘百善孝为先’是否孝顺父母,是判别一个人本质的基本标准。孝敬父母,重在“色养”。赡养父母--解决其吃穿问题,有事为其跑前跑后,这是最低级的赡养;立业成家,生儿育女,努力工作,承担起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并教育好自己的儿女,让父母安心,这是第二层次的孝敬;孝敬父母,最难是在容色上。对父母和颜悦色,关照父母的心情,承顺父母的脸色,父母更需要的是精神赡养。父母辛辛苦苦养大我们,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与磨难。每个人在平日的工作与生活中都希望一帆风顺,可是有时事与愿违,当烦恼来时更应当冷静。不妨“以静制动”,将名利看淡一些。古德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孝亲敬亲是人类道德的基石,家庭教育的成功标志就是子孝孙贤。父母本身要注重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当好自己的角色,孝敬自己的长辈,为自己的子女树立榜样。若父母自己眼中只认“钱”,只顾到外地拼命赚钱,然后寄回来给自己的孩子花,却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子女精神粮食上供给不足,这便使孩子缺乏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得他们不读书,不争气,而到社会上干坏事,这样的父母会因此不开心,心中一片茫然。所以,一个孩子的教育应从最基本的“孝”开始,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敬老师,“师父”不能写成“师傅”,一日为师,终身父母。父母给我们身体,老师给我们智慧,一个好老师就是一盏明灯。老师的工作意义就在于点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灯,让每位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远大的奋斗目标,从而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人才。

谈心灵安顿

广东公益: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很多人却觉得痛苦,请您指点迷津。

释传正:人痛苦是因为太执着。人们与自然疏离,与社会疏离,与家庭疏离,也与自己疏离,割断了与精神家园的古老联系。人们在表面上仍旧把幸福、成功或创造视作生活的目标,但实际上已没有目标。人们愈益被空虚、焦虑、烦躁、寂寞、孤独和绝望所煎熬。如何安顿人的心灵,对完美人生来说已越来越重要。

佛教人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佛教能够担负起净化人心、安定社会、提升人生价值的使命。这就是今天佛教由东向西,逐渐在全球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生活不会尽如人意。如果我们经常为许多原本就应该淡忘、不值一提,或者可以忽略的小事,与别人争执、怄气,那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何况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载,很多事情就如过眼云烟一样短暂;不管是谁,不管他过去对你做过了什么,你如果能够原谅他,那你就完美了你的心灵,从而使自己整个的身心都有轻松自由的感觉。一个人要学会原谅和宽恕,学会停止追忆那些往年的创伤,不再流连于往事的痛苦回忆,你就会真正地认识到,唯有现在才是真正存在的时刻,成为现时的主人。

公益慰问 赠医施药

广东公益:在您的带动下,南华禅寺一直以来都在布施,请您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释传正:南华禅寺一直关注韶关贫困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人民生活,支持和帮助瑶族同胞解决生活困难,为瑶族地区的发展尽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例如在罗坑镇为当地残疾人赠医施药,把药品送至到场的每一位残疾人的手里。另外,南华禅寺与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等单位联合组织发动了深入衢江区罗坑镇瑶寨乡村慰问扶贫活动,连续三年为罗坑镇的每一位瑶族同胞分发油、米及慰问金。

这些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广东公益:谢谢,占用您的宝贵时间了,省公益会谢谢您 !

(编注:本文已经由释传正亲自审定)

作者丨林少萍

 

通讯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禅寺 联系方式:0751-6501014(客堂)0751—6502258(信息部)

Copyright (C)中国禅宗网 旧版 All Right Reserved 南华禅寺版权所有 ICP证粤A1-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