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为您讲说《楞严经》(十五)——七处徵心⑧
2019-11-13 10:41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卷一 ·七处徵心(8)

 

编者按:
原宣化上人所讲解的《楞严经》中,语言丰富,描述细致,对每一个名词都有详细的解释。为阅读方便,故小编将内容进行了整合,已非宣化上人所述原版,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经典原文】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原文】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释义】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这二种的。我的意思是,好像从前世尊所说:“眼根对色沉,中间便生眼识。”眼和色互相为缘,因眼有分别,而色尘本身,是无知觉。可是在眼和色相接触的时候,中间就生出能分别的性能。这就是识,所以识是生于眼色之中,是否心就在眼色中间呢?


【原文】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释义】

佛言:你的心假如是在眼根和色尘中间,那么这个心的体,是一个还是二个?假若心是有二个体,则哪个是你的心体?哪个是这个物体?如果分不出来物体和心体,就变成杂乱无章。

物体是无知无觉,心体是有知有觉,亦即是说:“眼根是有知之体,色尘是无知之物。”和与无知合在起,就会成为敌对。同时一半是知,一半不知,亦成为二边。那么何处是中间呢?所以兼二的道理,不能成立。

况且你心既不是同根之有知,又不是同尘之无知,离这根尘两者,即是无识的体性。你说心在中间,那么用什么作为体相呢?所以应当知道,心在中间,是错误的。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释义】

阿难所提出的理论,都被佛所破,变成词穷理屈,六神无主,所以又引佛以前所说的话,来挽救他的失败。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以前亦曾听见佛和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大家一齐转法轮,说法教化众生。(轮即轮回,不停地轮回说法,亦有推辗的意思。即可以辗破外道,亦可辗破无明。)世尊时常说,这个能觉察知道,分别的心性,是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都无所在,一切都没有著落的地方,就叫作心。那么我这个无著落,是否可以叫作心呢?

佛所说的不在内、外、中间,即是无相实相之义。因为觉知分别心性,是随境生灭,原无实体。但阿难错认心性有体,以为无著是心体。


【原文】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释义】

佛告阿难:你现在说,觉知分别的心性,俱无所在,一切都无著落处。可是世间、虚空以及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是依报,即器世间。水陆飞行,及一切众生是正报,即有情世间。在这依正两报间,所有的物象,名为切。你所说不著者,是你心离一切的物象,另有一个心所在;还是你心离一切的物象,本无心的所在处,所以叫不著一切?

如果你心离开一切物象之外,本来就无所在,那么应该心相亦无。无心相就好像龟生毛,兔长角,根本是不可能的,根本是没有的,怎么可以说不著呢?

如果你心是离一切物象之外,另外有一个所在处,只可以说是不著一切;但亦不能说完全无著。如果说无相,则根本是没有,何必头上安头,骑驴觅驴,再说不著呢?如果说并非无相,那么就应当有相。既然是有心相,就一定有所在的地方。有所在,就有执著,怎可以说无著呢?

所以应该知道,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是不对的。

通讯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禅寺 联系方式:0751-6501014(客堂)0751—6502258(信息部)

Copyright (C)中国禅宗网 旧版 All Right Reserved 南华禅寺版权所有 ICP证粤A1-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