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因大和尚,字知果,俗姓黎,名志成。1914年(甲寅)二月初五日,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沙湾镇一贫困家庭。父讳添东,母王氏。少时善慧早显,虽因家贫在校就学不多,却发奋自学,文名称盛乡里。性至孝道,为赡养双亲,稍长即相继服务于教育、税政诸业。在此之中,身居红尘,洁身自好,获誉甚佳。
      1939年,师值二十六岁,父母先后弃养,悲痛欲绝,而感人生无常,遂生出世之想。于是赴南华禅寺,礼上灵下妙法师为师,剃度出家,祖庙为福建南平西芹开平寺。次年,在上虚下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入住禅堂,参究第一大义。实学苦参,根基敏锐,道业日隆,深得虚公器重,晋为侍者。 ...【查看详细】
  •   虚云禅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县。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七月三十日,虚云降生於福建泉州府幕僚官邸。他自幼即厌荤食,性喜恬淡。十二岁那年,跟随父亲奉生母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葬礼之中,初见三宝法物,就有喜欢之心,从此渐弃举子叶而嗜佛典。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十六岁,曾只身欲往南岳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后来又被父亲强徙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强禁锢同居於一室。虚云却居内而无染。久之,出尘之志益坚。到清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八年),赋《皮袋歌》留别田、谭二氏,偕从弟潜至鼓山涌泉寺,投常渊开坐下出家,取法名古严,又名演澈,法号德清,即虔心奉佛,诵读经书,习学仪规。次年,依妙莲受具足戒。其後,为避父亲追寻,隐居於山後岩洞,长达三年。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闻父已告老还乡,始奉师命回鼓山充职事,历任水头、园头、行堂等,时逾四年。 ...【查看详细】
  •   无尽藏尼(?—公元676年)曲江人,俗姓刘,为南华禅寺首位比丘尼。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禅宗六祖惠能于湖北黄梅得法南归,途经曹溪曹候村时,与无尽藏尼邂逅相遇,因释《涅槃经》经意,无尽藏尼诘问:“字尚不识,何能解意。”祖答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祖住无尽藏尼之侄刘志略家中,姑侄两教祖识字,祖则为之讲授《金刚经》。刘家遍告乡里,听经者甚众,村民曹叔良率众等于宝林寺旧址重建殿宇,恭请祖入寺隐居。祖隐怀集后,无尽藏尼云游到江西赣州境内建庵隐修,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圆寂前,嘱随身边玄机尼到曹溪找六祖。祖此时已回曹溪住持,命职事僧赴赣州迎请瓮藏之无尽藏尼真身,并于宝林寺侧厢幽静处,建无尽庵,设龛供奉观音大士法相和无尽藏尼真身,让玄机尼住持,自是始,曹溪禅门女众辈出,视无尽藏庵为祖庵。 ...【查看详细】
  •   师讳悟进,号丹田,广州新会潘氏子。生于嘉靖乙未十一月十三,于三十二年投本山智琏禅师剃染。日诵《金刚经》不辍,忽一日,沐浴更衣,怡然坐化,时万历甲寅某月日也,四众高其行业,谥曰“直觉“。

      赞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是真金刚,历劫不朽。惟师谛信,持诵此经。梦幻泡影,无心坏成。若有心古,四相枞然。有相斯灭,胡以水圣。世人见师,徒见躯壳。不自见空,何止罗殻,以我幻观,复见何物。溪水淙淙,青山突兀。 ...【查看详细】
  •   憨山大師,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栖(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歲出家,到栖霞山學習禪法,後又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憨山雲游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曆元年(1573),他來到五臺山,喜愛五臺山的憨山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明萬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青島嶗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萬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並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在粵五年,竟明滿大江南北。 ...【查看详细】
  •   僧人惠能,姓卢氏,出生在广东新兴,先世河北范阳,三岁丧父,迁居南海。他的父亲卢行瑶席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新州做官,后被贬官,终于新州。庶能生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惠能从小就性情纯淑迁怀,惠性间出,并没有沾染南方的蛮风貌俗。因早年丧父,母亲寡居,家里很穷,没有什么产业。惠能每天都要背着一担柴火到集市上去卖,挣钱养家。
      一天,惠能在集市上听到有人在诵《金刚般若经》,惠能凝神聆听,迟迟不肯离去,又问:"跟谁能学到《金刚般若经》?”诵经的人回答说:"蕲州黄梅冯茂出的弘忍禅师动特此法,说是即得见性成佛。"惠能牢牢记住了这些话,就象一个干渴的人饮琼浆一样。惠能急忙回到家里,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用于奉养老母后,于咸亨(公元670年一674年)年间前往韶阳,途中遇到刘志略。刘志略有个姑姑无尽藏比丘尼,常读《涅磐经》)。惠能听了无尽藏诵读《涅磐经》后,即为无尽藏辨析经文。无尽藏认为惠能不识字,不能正确理解佛经的经义,慧能说:"诸佛的理论 ...【查看详细】
  •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南华寺就是中印佛教交流的印证者和纪念地。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是南华寺的创立者。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智药三藏尊者到中国,他先去北方朝礼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再折回南方,由南海北上广州,中途经过曹溪口时,见这里山青水秀,手掬水饮,感到味美香甜,于是决定溯流而上。他看见了一块山水环绕、峰峦奇秀的地方,感叹这里宛如印度西天佛国的宝林山,应是沙门修道的最好场所。于是他住下来,倡议乡民们建寺造庙,预言百余年之后一定会有无上法宝来这里弘宣佛教,那时来这里的求学道修道者将如树林一样多。佛教的教义称佛、法、僧三宝,佛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和教主,法是指佛教的教义与实践,僧指的是佛教的僧人。智药将寺院取名“宝林”,既是想说明未来这里的僧宝众多,同时也寓意这地方的宝贵,是佛教丛林中一块重要的宝地。智药三藏的行为得到了当时担任地方官--韶州牧侯敬中的支持,他将智药的话转奏朝廷,梁武帝本人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的事情非常支持,他听说后决定赐额“宝林寺” ...【查看详细】

通讯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禅寺 联系方式:0751-6501014(客堂)0751—6502258(信息部)
传真:0751-6502122 QQ群:69675032 88516084 75061289
Copyright (C)中国禅宗网 旧版 All Right Reserved 南华禅寺版权所有 ICP证粤A1-20100101 技术支持:凤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