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佛教法眼宗起源地
发布时间:2017-09-26

  南京清凉山与佛教有着深厚渊源。六朝都城建康的佛教寺庙前后多达700余座,只是都不在今天清凉山中。唐代末年,南唐先主李昪营建金陵城后,清凉山后来居上,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南唐时期,清凉山一代佛寺为数不多,但高僧会集,开宗立派,非同凡响。南唐时期,高僧文益禅师住持石城清凉禅寺,开宗立派,人称“清凉文益”,其学说得到过很高评价,当时四方前来求学的僧人多达千人。文益晚年为南唐烈祖李昪所重,受聘住持石城清凉禅寺。

    从五代到宋初,江南战乱较少,金陵百姓文化素养较高,文益的思想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文益死后,被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他创立的禅宗宗派因此被称为法眼宗,成为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在宋代初年达于极盛,流布甚广,至宋代中叶渐渐衰微。高丽国王曾派36名僧人到中国来学习法眼宗,后法眼宗在朝鲜半岛一直流传不绝,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佳话。总结南唐佛教兴盛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前后三代帝王对佛教有足够虔诚,为亲近佛法,竟将石头山中的佛寺作为避暑行宫。所以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清凉山,景称“清凉问佛”。

    宋太宗在980年将原在幕府山的清凉广惠寺迁移到石头山南麓,从此深得北宋王朝重视,寺中曾藏有北宋几代帝王所赐的御书,故而一度香火旺盛。北宋年间,陆游、苏轼等文人学士“清凉问佛”的佳话不胜枚举。

    清凉广惠禅寺屡废而屡建,明代建文四年(1402),朱棣再次重建时,改寺额为“清凉陟寺”,占地二十亩,规模很大。重修后的清凉寺更成为南京城内的名胜,诗人题咏愈多。太平天国时期,清凉寺建筑也几乎全被毁弃。直到清代光绪年间才稍有恢复。“文革”中,清凉寺再遭劫难。1986年后,清凉寺遗址上建起一排平房,名为清凉寺,已无寺院之实。2009年,公园复建了清凉寺。

    清凉山以北的古林寺在南京佛教中也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明代,古心律师在此创立“天下第一戒坛”,使得古林寺成为明代以后的律宗祖庭。太平天国战乱平定后,古林寺僧人四出募捐,如鹊营巢,经过40年努力将古林寺逐渐修复;不幸1900年秋,因寺后山间火药库失火,致寺庙又化为乌有。

通讯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禅寺 联系方式:0751-6501014(客堂)0751—6502258(信息部)

Copyright (C)中国禅宗网 旧版 All Right Reserved 南华禅寺版权所有 ICP证粤A1-20100101